以下就幾點來做為系統選擇的參考:
一、轉接:希望能發揮原鏡頭的能耐,主要就看系統廠商是否開放電子功能。Sony起步最早,電子功能也相對開放,所以有大量的廠商開發各種鏡頭的轉接環可以選用,不過Sony在轉接上留了一手,就是非原廠的鏡頭(包含副廠E接環鏡頭)是無法發揮機身的全部功能(主要限制連拍的速度與不能使用增距鏡)。Nikon的Z接環限制較少甚至可以轉接Sony的E接環鏡頭,在轉接上的可能性最高,不過Z拻環原生的副廠鏡頭目前不多,Nikon的授權態度尚不明確,在此部分又不如Sony的E接環了。Canon的R接環相當不開放,目前除了自家的EF鏡頭轉接外,市面上尚無R機身轉接其他接環鏡頭的產品。
二、對焦能力:對焦的運算法,目前而言以Sony的最成熟,Nikon、Canon更有優劣,但都是優等生(以中階機以上的機種而言)。
三、連拍速度與數量:專對機應該都達標,但中階、入門機的差異頗大,有必要就此項目仔細評估。
四、預拍攝:前面說道,無反系統在對焦時其實已產生影像供處理器運算,所以在半按快門鍵(對焦)時其實已有影像,一般攝影時是下快門才將瞬間畫面紀錄下來,但因為精彩的一瞬間常常是在按下快門前發生的……所以就會有預拍攝的功能推出,將對焦時的畫面保留一小段時間(通常是1秒內),在按下快門的剎那,也將暫存的影像寫入記憶卡,這是羽攝影重要的功能,一定要用有此功能的機身。
這是我首次使用預拍攝的功能就能有以前拍不到的飛行畫面……Nikon Z50ii+AF-I Nikkor 300mm/F2.8(有加1.4倍鏡),嘗試預拍,Nikon的設定邏輯是:①先是設定,②切換特定過片模式才能使用。(不在同一選項)
Canon的R7我從未設定成功使用過……Nikon的設定是在「高速畫面捕捉」,但使用時是要將拍攝過片模式調到C15或C30(每秒15張或30張)才算開啟。
本來很納悶為何搞得這麼複雜?後來使用才發現,因為不是每次拍攝都要預拍,只要調整過片模式就能在一般拍攝與預拍之間切換,Nikon有獨立的過片按鈕,很直接可以操控。
當然使用時要對著目標體持續對焦中(半按快門或後鍵對焦),按下快門前的對焦畫面就會紀錄下來(0.3秒、0.5秒、1秒看您的設定),應該是要鳥起飛或停到定點時才按快門比較合適,太早按就會多很多靜止的照片。
至於對焦模式,定點拍攝時我會選3D鳥類,廣域不能選對焦點,但在某些場合可能會很適合。追焦?我不會,能追到焦都是相機的功勞。Z50ii 這部入門相機竟然有此能耐,讓人大大驚奇。
Canon的R7我從未設定成功使用過……Nikon的設定是在「高速畫面捕捉」,但使用時是要將拍攝過片模式調到C15或C30(每秒15張或30張)才算開啟。
本來很納悶為何搞得這麼複雜?後來使用才發現,因為不是每次拍攝都要預拍,只要調整過片模式就能在一般拍攝與預拍之間切換,Nikon有獨立的過片按鈕,很直接可以操控。
當然使用時要對著目標體持續對焦中(半按快門或後鍵對焦),按下快門前的對焦畫面就會紀錄下來(0.3秒、0.5秒、1秒看您的設定),應該是要鳥起飛或停到定點時才按快門比較合適,太早按就會多很多靜止的照片。
至於對焦模式,定點拍攝時我會選3D鳥類,廣域不能選對焦點,但在某些場合可能會很適合。追焦?我不會,能追到焦都是相機的功勞。Z50ii 這部入門相機竟然有此能耐,讓人大大驚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