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990年代至2000年初,黑冠麻鷺在台灣仍歸類為「稀有留鳥」,主要棲息分佈於低海拔山區(如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闊葉林及竹林),並且因為習性隱密,賞鳥人很難觀察到牠們。然而,進入 21 世紀後,黑冠麻鷺的族群開始快速擴張,並逐漸從山區走向平地,甚至大量出現在都市的公園、校園和人造綠地中,成為隨處可見的鳥類。這個變化讓黑冠麻鷺從「稀有」變成「常見」,也因為親民不怕人,因此被台灣民眾戲稱為「大笨鳥」。
黑冠麻鷺擴散原因尚未有公認的確定解釋,但可能因素包括:①氣候變遷:影響其從山區向低地遷移。②都市綠地增加:提供更多適合棲息的環境,如草地及人工濕地。③保育意識提升:減少除草劑使用及改善公共空間生態。④食物來源充足: 有學者推測,都市草皮可能因為人為引進了外來種的蚯蚓,提供了黑冠麻鷺更穩定的食物來源,加速其族群成長。⑤適應性強: 台灣的黑冠麻鷺展現出對人類的高度適應性,牠們能在高人口密度的環境中生存繁殖,甚至在靠近人類建築物的地方築巢。
不過就個人的觀察,上述原因在21世紀與20世紀末並無大幅變動,這些原因或許是黑冠麻鷺適應都會環境的理由,但卻無法作為牠們突然大量出現的原因,也許冥冥之中有無法解釋的關鍵因素發生。
因為網路社群發達的緣故,在2024年泰國曼谷的公園中出現了一羽黑冠麻鷺,引發許多當地鳥友朝聖拍攝的熱潮……聽在台灣鳥友的耳裡是否難以置信?還有牠是以馬來半島為名的(Malayen Night Heron),在馬來西亞牠也還是屬於較稀有的留鳥,這情形也反映出我對黑冠麻鷺在台灣的擴散原因會有那麼大的疑惑了(上述理由在這些地區同樣存在)。
繁殖初期,雄鳥會在樹林的高枝上發出宏亮且低沉的「嗚...嗚...」鳴叫聲,主要是在黎明前或入夜後,用來吸引雌鳥。這種鳴聲在繁殖季時徹夜不止,很容易辨識。通常是單獨築巢,不會像其他鷺科鳥類一樣形成大型群落。牠們的巢多半會築在榕樹、樟樹或竹林等高大且枝葉茂密的樹木上,以增加隱蔽性。巢材為枯樹枝,相對簡略,公、母鳥共同育雛,
主要以蚯蚓為食,尤其在雨後的草地上經常可以看到牠的身影。靜靜佇立,彷彿在傾聽地底蚯蚓的活動,而後猛烈出擊並進行拔河活動,食物到口;也會吞食軟體動物、兩棲爬蟲等,包括蟾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