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頭蒼鷹在猛禽中的體型算中等,飛行能力並不突出,所以主要是由上而下俯衝的撲擊方式來獵捕爬蟲、鼠類、蛇類或鳥類等動物;頭上有短羽冠是牠『鳳頭』名稱的由來。雌鳥體型略大於雄鳥,雌雄羽色稍有不同,雄鷹上胸緃紋,腹部橫紋細密,顏色偏紅棕色,雌鷹上胸縱,腹部橫紋較粗,色澤暗褐,幼鳥顏色接近母鳥,但紋路呈點狀或心型,不連續成為橫紋;飛行時尾下覆羽非常明顯,常被鳥友戲稱是「包尿布」。台灣亞種為全世界11個亞種中體型最大者,學名:Lophospiza trivirgata formosae 。
每年2、3月間是配對期(我認為非繁殖期公母鷹應該還是會互動只是並不親密,但台南鳥友觀察,從十一月底就開始有交尾的現象),個人發現時巢位均已完成,雖不清楚築巢是單方負責或是2隻共同,但發現公、母鷹均有修補巢位的行為研判應是共同負擔的可能性最大。母鷹大多守在巢位附近,由公鷹負責供應食物,公鷹回巢雙方會對鳴,如有傳遞食物行為則可能進行交配, 公鷹於交配後飛離,母鷹則於交配後才享用食物,每日交配數次持續到產卵。孵卵由母鷹負責,仍由公鷹會帶回食物置於樹幹即飛離,母鷹才會出巢取用。
孵蛋約需一個月幼鷹孵出,仍由母鷹照顧餵養、公鷹負責提供食物,再經過約一個月後幼鷹離巢,剛開始只在巢位附近停棲,仍會回巢由母鷹餵食,時間愈久就能見到幼鷹開始耍弄樹枝、幼鷹間的打鬧等行為,並嚐試追逐蜥蜴、松鼠,練習其狩獵技巧。此時期母鷹仍會在一旁照彿但不再餵食,公鷹則會攜回食物逕自交給幼鷹進食。近年台灣猛禽研究會均會與各公園合作搭建巢位直播系統透過Youtube進行直播,是相當好的觀察管道。
幼鷹獨立活動初期(離開巢位在較遠處活動),仍能在幼鷹附近看見母鷹的踨跡,應該還是在看護中,不過極少看到餵食(有鳥友見過),看來這是漸進式地訓練,讓幼鷹完成獨立生存的教育吧。
個人的觀察經驗主要在2009~2016年的台北中正紀念堂及大安森林公園。
文章頭第一張照片是大安公園初代公鷹,腳上有馴鷹用的腳扣,應該是曾被不肖人士捉捕逃出的,可惜在2013年三月被發現死亡,經送獸醫解剖,發現肝臟異常導致。
公母鷹的區別:
母鷹
公鷹
公鷹折樹枝回巢修補
大安公園巢位(及交尾)
公鷹獵捕紅鳩
進食或處理食材
幼鷹玩耍練羽抓捕技巧
沐浴
幼鷹互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