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 星期一

小環頸鴴.Little Ringed Plover



小環頸鴴(學名:Charadrius dubius )又名金眶鴴,體長約 14–17 公分,體型嬌小。成鳥眼睛周圍有明顯的亮黃色眼環,這是是牠金眶鴴名稱的由來,也是區分牠與相似物種(如東方環頸鴴)的重要特徵。「環頸」是指牠的白色頸環連續(這是與蒙古沙鴴、鐵嘴沙鴴不同之處),飛行時,翅膀上沒有明顯的白色翼帶(與環頸鴴相反)。嘴短且尖,呈黑色;腳為黃色至淡粉灰色。

小環頸鴴偏好淡水環境(東方環頸鴴則較偏好海岸鹽水環境),特別是空曠或植被稀少的沙地、礫石地、河床、河口、湖泊岸邊、水田、魚塭,甚至會利用人造棲地如砂石場和工業後期的裸露地面。大多為遷徙性鳥類,在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繁殖,冬季則遷徙至非洲、印度和東南亞過冬。但在臺灣卻有少量留鳥族群會在臺灣繁殖。

偏好在水域附近的空曠、平坦的沙礫地或裸露地面築巢,巢極為簡單,通常只是一個在地表上挖掘的淺凹坑,再利用周遭的碎石、小樹葉或材料簡單裝飾掩飾,通常每年繁殖一窩,但在環境適宜的南方地區或首窩失敗後,可能會嘗試繁殖第二窩。每窩通常產 3–4 枚卵。卵的重量約佔雌鳥體重的 70%,因此產卵需要極大的生殖努力。雌雄鳥共同承擔孵化責任,孵化期約 24–26 天。雛鳥屬於早熟性 (Precocial),全身覆蓋絨毛,破殼後不久即能行走,並跟隨親鳥覓食,孵化後親鳥會將蛋殼啣離巢區以避免氣味吸引天敵。另在當遇有天敵靠近巢穴或尚不會飛行的雛鳥時,親鳥會表演「擬傷」行為 (Broken-wing Display),試圖將天敵引誘至遠離巢位或雛鳥的安全距離後,再突然飛走,以保護幼鳥。

牠們移動快速,以快跑前進、突然停下、然後啄食的方式在泥灘地上覓食,有時會以腳快踩泥灘趕出藏在土中的食物,主要以蠕蟲、甲殼類、軟體動物、沙蠶、水生昆蟲和各種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冬羽就比較暗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