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燕鷗學名:Sternula albifrons,在台灣主要為夏候鳥,為外觀小巧纖細的燕鷗,主要在沿海地區活動,也出現在內陸水域附近。以魚類為主食,也會捕食一些甲殼動物、蝦、蟹、水母、烏賊以及活動於地面或空中的昆蟲,覓食時常在空中懸停滯留,一旦發現獵物,便俯衝入水面捕食。這種俯衝入水的動作通常只有約50厘米的深度,並且非常迅速,不超過2秒鐘,而且小燕鷗也不是那種可以較長時間停滯的鳥類。
小燕鷗在台灣本島的蘭陽溪口、桃園沿海、彰化崙尾及嘉義布袋等地區都有穩定的繁殖族群,每區數量介在數十隻至數百隻不等。個人也在彰化福寶一處礫石空地發現一巢繁殖紀錄,可見牠們偏好在海岸開闊的砂礫地築巢,而在蘭陽溪品則以砂灘地為主,每巢會有1至3枚卵,由雌雄鳥輪流孵卵和育雛(以雌鳥為主,雄鳥主要負責捕魚回巢餵食母鳥及幼雛,但會短暫接手護巢工作)。
桃園野鳥協會結合政府公部門在竹圍漁港、大園許厝港及觀音海岸等處建立了較適合小燕鷗育雛的棲地,周圍圍上黑網阻隔,並放置一些小燕鷗模型以吸引有群體育雛的小燕鷗來這些區域育雛,前幾年效果不錯,但從2023年至今,竹圍漁港及許厝港則無成功案例,不知是人為干擾因素(有解說活動及許多攝影愛好者前來)或是沿海魚獲變差所致,也有一說是紅火蟻所造成的。
繁殖季節初期,公鳥為了吸引母鳥,會把小魚叼到心上人面前獻殷勤。有時公鳥會先將「愛的禮物」餵給母鳥,有時則是在交配進行中餵食。如果母鳥答應了公鳥的追求,她的身體會往下壓,而公鳥則在母鳥身旁「熱機」數分鐘後,才跳上母鳥背部,快速完成交配。每年五月在大園許厝港退潮時的灘地上就容易見到這種畫面,不過2023~2025年群聚的小燕鷗數量不如往年,可能與繁殖地移至較遠處有關(聽說在觀音海岸)。
配對後,小燕鷗會選擇平坦的開闊地或起伏不大的緩坡,大略地以雙腳扒出一個淺坑,然後下蛋。每個巢的窩卵數為1至3顆,卵殼顏色為乳白中帶點黃褐,並佈滿不規則的淺黑色斑塊,親鳥輪流孵蛋,在烈日下親鳥會從水域沾濕腹羽帶回巢位為寶貝蛋降溫。幼鳥剛出生時還能見到嘴喙前端金屬光澤的小點,這是幫助小燕鷗破殼而出的利器,出生後不久就會褪去。親鳥則會將蛋殼叨走避免天敵查覺威脅。
個人開始記錄竹圍漁港小燕鷗時是用偽帳架設在巢位附近苦等(彰化福寶則在車子可進入的土地,車拍),仍然可以見到一些攝影人大喇喇地拍攝,每次見到受驚嚇的親鳥,心中都覺得十分不忍,所以也不會特地去尋找這些繁殖棲地。飛翔

獻食


配對



孵蛋與育幼





咬走蛋殼減少天敵威脅



剛出生的幼鳥





小環頸鴴(學名:Charadrius dubius )又名金眶鴴,體長約 14–17 公分,體型嬌小。成鳥眼睛周圍有明顯的亮黃色眼環,這是是牠金眶鴴名稱的由來,也是區分牠與相似物種(如東方環頸鴴)的重要特徵。「環頸」是指牠的白色頸環連續(這是與蒙古沙鴴、鐵嘴沙鴴不同之處),飛行時,翅膀上沒有明顯的白色翼帶(與環頸鴴相反)。嘴短且尖,呈黑色;腳為黃色至淡粉灰色。
小環頸鴴偏好淡水環境(東方環頸鴴則較偏好海岸鹽水環境),特別是空曠或植被稀少的沙地、礫石地、河床、河口、湖泊岸邊、水田、魚塭,甚至會利用人造棲地如砂石場和工業後期的裸露地面。大多為遷徙性鳥類,在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繁殖,冬季則遷徙至非洲、印度和東南亞過冬。但在臺灣卻有少量留鳥族群會在臺灣繁殖。
偏好在水域附近的空曠、平坦的沙礫地或裸露地面築巢,巢極為簡單,通常只是一個在地表上挖掘的淺凹坑,再利用周遭的碎石、小樹葉或材料簡單裝飾掩飾,通常每年繁殖一窩,但在環境適宜的南方地區或首窩失敗後,可能會嘗試繁殖第二窩。每窩通常產 3–4 枚卵。卵的重量約佔雌鳥體重的 70%,因此產卵需要極大的生殖努力。雌雄鳥共同承擔孵化責任,孵化期約 24–26 天。雛鳥屬於早熟性 (Precocial),全身覆蓋絨毛,破殼後不久即能行走,並跟隨親鳥覓食,孵化後親鳥會將蛋殼啣離巢區以避免氣味吸引天敵。另在當遇有天敵靠近巢穴或尚不會飛行的雛鳥時,親鳥會表演「擬傷」行為 (Broken-wing Display),試圖將天敵引誘至遠離巢位或雛鳥的安全距離後,再突然飛走,以保護幼鳥。
牠們移動快速,以快跑前進、突然停下、然後啄食的方式在泥灘地上覓食,有時會以腳快踩泥灘趕出藏在土中的食物,主要以蠕蟲、甲殼類、軟體動物、沙蠶、水生昆蟲和各種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冬羽就比較暗淡


小啄木主要棲息於潮濕亞熱帶/熱帶森林,包括低地闊葉林、次生林和山地林,台灣亞種kaleensis 在臺灣各地山區均有分布,從海平面到山區(數百至約2000公尺)均可見其蹤跡,在台灣還經常出現在山區的檳榔園。通常由雌、雄共同在樹幹或粗枝上鑿洞共同孵蛋與育雛,台灣亞種主要在春季(2–6月間)繁殖。繁殖機制類似五色鳥。
外型主要為黑白相間,頭部有不明顯的紅斑點(冠羽揚起時才隱約可見),臉部呈髒污狀,腹部有細縱紋,嘴喙呈鑿子狀利於挖取朽木內之螬蠐及挖鑿育雛用的樹洞,為利攀爬,腳趾特化成2趾朝前、2趾朝後,與一般鳥類為3趾朝前1趾朝後有所不同,學名:Yungipicus canicapillus(早期為 Dendrocopos canicapillus )。
雖然小啄木啄食朽木內的螬蠐而被稱為「樹醫生」,不過這種行為對拯救樹木蟲害的正面效益不大,只能算是將牠的特色表達出來罷了!
AI生成的手繪圖鑑圖(無法精準,請注意)


頭後有小紅斑(通常不易顯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