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鳥因其鑿洞築巢且繁殖期長的特性而成為極佳的育雛觀察對象,五色鳥大約從3月起尋找適合的樹幹鑿洞,樹幹的選擇以斜枯幹的下方為原則(雨水較不易流入),不過在有管理的公園、校園中,枯木因為安全疑慮,並不是很容易存在,因此,在木質較鬆軟樹種的活樹幹上,也成為五色鳥鑿洞的標的。在台北大安公園的苦楝樹,黑板樹皆屬常見的鑿洞樹種,另外油加利樹、樟樹次之;而在中正紀念堂則以印度橡膠樹、樟樹等為主,台北植物園則較多樣,樟樹、榕屬、棕櫚甚至有見過在九芎這懂很硬材質上施工者(但未成功),前幾年有些機構或研究計畫貼心地準備人工枯樹幹(或巢箱)綁在樹木的中、高層位置,不過使用率相當低,個人推測:五色鳥的鑿洞行為(頭部劇烈撞擊)可能也有緩解繁殖期荷爾蒙所引起的不適反應有關。
鑿洞工作會有多點試作的情形,施工到一半而未繼續的巢洞相當多,也有施工到一半再隔好久(也許隔年)才繼續施作的情形,當然也有利用先前巢洞再繁殖之例(當年多次使用或隔年再次使用均有)。鑿洞時相當投入,通常不懼人類的接近,公、母鳥輪流施工,初期親鳥立於洞外施工,碎屑就地撒下,待巢洞漸深,需進入挖鑿再後退(尾部先出巢洞)出洞撒出木屑。待葫蘆型底部產房空間夠大時,親鳥則在內部轉身頭朝外處理木屑,有在洞口拋撒也有啣出木屑再飛出到較遠的地方拋棄等兩種方式。產房成形後,就會在巢洞附近枝幹進行交尾,每日交尾次數1次以上,最多紀錄到一日3次左右,直到雌鳥產卵進入孵蛋期,巢洞才回歸平靜。
孵蛋主由母鳥負責,母鳥外出覓食、避息時,公鳥會短暫接手孵蛋任務,孵蛋時親鳥經常頭部探出巢洞觀望,此時相當不怕人,偶爾會出巢洞轉身一圈再進入。約3周後幼鳥孵出,孵化後的蛋殼會由親鳥啣出巢外拋棄(如有孵化失敗的卵亦會啣出)。開始育雛後,親鳥就不駐守在洞中,公、母皆會啣回食物進入巢洞餵食,並經常入巢清理洞穢物(幼鳥的糞便及未吞下的食物且夾雜木屑)。初期食材以小型昆蟲為主(蛋白質含量高,有助幼鳥成長),隨著幼鳥長大,昆蟲體型也隨之變大,有時還有小蝸牛甚至是蜥蜴之類的(個人還紀錄過親鳥抓回其他鳥的幼雛回來餵食),並漸漸加入植物果實以平衡養份,且為轉換食性做準備(五色鳥的成鳥主食是果實)。
拍攝五色鳥育雛的主題有3個:
一是鑿洞時的木屑噴灑與不定時的親鳥互動(含輕啄交班、餵食及交尾等),此時重點在拍出木屑灑出時的木屑軌跡,快門速度不可太快(最好在1/60"以下),不過這種速度,要運氣好時才能有清晰的頭部……
二是孵蛋時親鳥的大頭照,因為很乖,這是最容易拍攝的。
三是育雛時親鳥的飛進與飛出,拍攝的角度有側面及正面,拍攝方法與難度各有不同,如能清楚拍到親鳥所咬回的食材種類則更佳,這種拍攝十分考驗器材的追焦能力(也有鎖焦拍攝法,那就只看連拍功能了),更高階的追拍則拍攝者的運鏡能力要十分精準到位。現今的器材多有預拍功能,比較不用去猜測五色鳥何時飛進與飛出,相對容易許多。
鑿洞灑木屑
咬出木屑(巢洞大致成型)
恩愛一下
交尾
育雛時親鳥的飛進與飛出
抓其他鳥的幼雛回來餵食
幼鳥的萌萌樣
巢外育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