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藍腹鷴.Swinhoe's Pheasant


藍腹鷴(學名:Lophura swinhoii )有著雉科差不多的繁殖機制:公鳥羽色鮮豔,母鳥樸素,只由母鳥負責育雛。公鳥幾乎全年可以交配(不過在7、8月時會換羽,個人猜測這段期間應該不會發情。),求偶行為在冬、春季時較明顯且頻繁,是重點觀察時段。

台灣穩定可觀察藍腹鷴的地方,早期只有在大雪山23.5K處(這也是大雪山是國內賞鳥聖地的主因之一),後來坪林大粗坑大約在10年前,由當地熱心人士定點投放穀物後,便繼大雪山林道23.5K之後第二個穩定的藍腹鷴鳥點,這裡地形比大雪山開闊,在求偶季節時更能好好觀察公鳥的振翅與求偶僵屍舞,穩定加上交通便利,已然成為國內最佳的藍腹鷴最佳拍攝地點。

形態特徵與生態習性就直接引用ChatGPT的回饋,大致應該不差的。

一、形態特徵

  1. 體型與體重

    • 體長約 47-79 公分(雄鳥較大),體重約 1.2-1.8 公斤

    • 雄鳥體型明顯大於雌鳥。

  2. 雄鳥特徵

    • 頭頂與頸部:金屬藍色或深藍紫色,具光澤。

    • 體羽:全身以藍色為主,背部有金屬光澤,翅膀有白色斑點。

    • 尾羽:長而呈藍黑色,末端稍呈白色。

    • 臉部:裸露的紅色肉質眼周皮膚(肉鞭)。

    • :紅色,具距。

  3. 雌鳥特徵

    • 羽色偏褐色,具黑褐色與白色細斑,偽裝效果佳。

    • 體型較小,尾羽短。


二、生態地位

  1. 棲地

    • 台灣中高海拔(300-2300 公尺)的闊葉林、混合林。

    • 以亞熱帶山區為主要分布,特別在中部山區密度較高。

  2. 食性

    • 雜食性,以植物種子、嫩芽、果實為主,並取食昆蟲、蠕蟲

    • 牠們在林下翻找落葉,有助於種子散播,對森林再生有貢獻。

  3. 繁殖

    • 繁殖季節約 3-6 月

    • 雄鳥在繁殖季會展現誇張的求偶行為(開屏、鳴叫)。

    • 雌鳥負責孵蛋,雄鳥在求偶後通常不參與育雛。

  4. 保育狀態

    • IUCN 紅皮書列為「近危」,台灣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

    • 威脅來源:棲地破壞(林地開發)、過去的獵捕。



ChatGPT生成圖,AI尚無法完全準確,僅供參考。



振翅與僵屍舞是藍腹鷴公鳥標配的求偶動作,光線暗,快門速度拉不上來,不是很容掌握這些動作。











肉垂膨大也是發情徵兆,這個膨大是暫時性的,不激情時會較消風。四月時白尾羽斷了一半。







八月份拍攝時白尾羽已換裝完成,不過藍尾羽還有些短,有看到一次短暫的僵屍舞,但當時沒有母鳥在側……。













母鳥十分樸素,銅色斑紋呈箭簇狀。







QGIS.地理配準器(Georeferencer)



上圖是桃園市大溪區瑞興濕地的google衛星照,下圖是國土測繪中心的正射影像圖,因為圖資拍攝的時間不同。國土測繪中心的正射影像(航照再經正射糾正的圖)因為拍攝的時間較久,是瑞興濕地未建設前的模樣,google衛星的更新頻度較快,已經有現今瑞興濕地的模樣了,更下方則是微軟Bing的衛星照,剛好是地施工時的照片,可資比對。





對於土地管理,變動中的區域最是需要即時影像以取得最即時的處置依據,然而不論是google、bing、ESRI、或國土測繪中心,因為圖資需要經過正射處理,更新頻度並無法得到最即時的資訊,近年發展迅速的空拍機就成為這種即時影像的最佳取得管道了,我使用的 DJI mini 2(現已停產但又有新型號 mini 4K,性能規格完全一樣,定價不到一萬台幣)其畫質就足夠使用了(我是用4K錄影再事後截圖來用)。

以下直接引用Gemini的操作步驟(Georeferencer 以前版本的繁中翻譯叫「空間對位」,後來的繁中版選單會夾雜簡中,所以使用名詞上還不是很一致。)

Georeferencer 操作步驟

步驟一:開啟 Georeferencer

  1. 在 QGIS 主選單中,點擊 「圖層」 > 「地理配準器」。如果找不到,請先確認「Georeferencer GDAL」這個外掛是否已經啟用。

步驟二:載入影像檔

  1. 在 Georeferencer 視窗中,點擊工具列上的 「開啟點陣圖」 圖示(一個黃色資料夾)。

  2. 瀏覽並選擇你要進行地理配準的影像檔(如 .jpg, .tif, .png 等)。

步驟三:設定控制點 (GCPs)

控制點(Ground Control Points, GCPs)是地理配準的核心。你需要在影像上標記幾個點,並為這些點指定它們在地球上的真實地理坐標。

  1. 點擊工具列上的 「加入點」 圖示(一個綠色圓圈和十字)。

  2. 在影像上找到一個你可以識別其真實坐標的點,例如地圖上的交叉路口、建築物角落或已知地標。

  3. 點擊該點。此時會跳出一個視窗,要求你輸入這個點的地理坐標。

  4. 輸入坐標:

    • 如果你知道該點的經緯度或投影坐標,可以直接手動輸入。

    • 更簡單的方法: 點擊 「從地圖畫布」 按鈕。這會讓 Georeferencer 視窗暫時隱藏,你可以在 QGIS 主地圖視窗中點擊相同的真實位置。QGIS 會自動讀取並填入該點的坐標。這需要你先在 QGIS 主地圖中載入一個有坐標的底圖圖層(例如 Google Satellite 或 OpenStreetMap)。

  5. 重複此步驟,建立至少三個控制點。控制點越多,分布越均勻,配準的準確性就越高。一般建議至少使用 4 個點以上。

步驟四:設定轉換參數

在標記完所有控制點後,你需要設定影像的轉換方式。

  1. 點擊工具列上的 「開始地理配準」 圖示(一個綠色箭頭)。

  2. 在彈出的視窗中,你需要設定幾個重要參數:

    • 轉換類型:

      • 線性(Linear): 最簡單的轉換,適合地圖比例尺較小的影像。

      • 多項式 1(Polynomial 1): 適用於影像有輕微變形的狀況。

      • 薄板樣條(Thin Plate Spline): 處理有不規則或嚴重扭曲的影像效果最好,例如空拍照片。

    • 取樣方法(Resampling method):

      • 鄰近取樣(Nearest neighbour): 速度快,適用於分類資料。

      • 雙線性(Bilinear): 影像平滑度較高,適合空拍照片。

    • 目標 CRS(Target CRS): 選擇輸出影像的投影坐標系統,通常選擇與你工作區域相符的坐標系(例如 TWD97/TM2)。

    • 輸出檔設定: 指定輸出檔的儲存路徑和檔名。請務必指定一個新的檔名,不要覆蓋原始影像。

步驟五:執行地理配準

  1. 設定完成後,點擊 「確定」

  2. Georeferencer 會開始運作,並生成一個新的、已經具備地理坐標的影像檔(通常是 .tif 格式)。

  3. 配準完成後,QGIS 會詢問你是否要將此新圖層載入地圖中。點擊 「是」

  4. 現在,這個新的圖層應該會準確地顯示在 QGIS 主地圖的正確位置上。


實用小技巧

  • 檢查誤差: 在設定控制點時,Georeferencer 會顯示每個點的「殘差」(Residual)誤差值。這個數值越小,表示該點的配準越精準。如果發現某個點的殘差特別大,可能代表該點標記錯誤,可以將其刪除並重新標記。

  • 載入參考圖層: 在 Georeferencer 視窗中,可以透過「加入點」功能中的「從地圖畫布」來利用 QGIS 主視窗中的圖層作為參考。這是最準確也最推薦的作法。



取一個正在建設中的實例:(新北市三峽區橫溪河道工程)

施工前(國土測繪中心正射影像)



google衛星(前期施工影像)



經空拍進行地理配準,執行配準,指定圖檔,將圖檔上容易辨識的物體標對地圖影像的位置(控制點),因為地形較複雜,轉換類型選用「薄板樣條(Thin Plate Spline)」:





連續作出多張後,可以合併成一張,但會有邊緣無資料區呈現黑色,可設定這些無資料區數值為0,就會以透明方式呈現。



最新的施工情形:



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

鳥點介紹:坪林



坪林大粗坑大約在10年前由當地熱心人士定點投放穀物後成為了繼大雪山林道23.5K之後第二個穩定的藍腹鷴鳥點,這裡地形比大雪山開闊,在求偶季節時更能好好觀察公鳥的振翅與求偶僵屍舞,穩定加上交通便利,已然成為國內最佳的藍腹鷴最佳拍攝地點。

後來又有鳥友發現這個地區的鵂鶹相當普遍,在鵂鶹繁殖季節,較能找到牠們的棲地並經營成為穩定的鳥點,所拍攝的飛行版,十分令人驚豔,在2024年的漁光國小(坪林國小漁光分校)有鵂鶹育雛的巢位(我沒去紀錄,無法提供詳細情形)。

2024年起,在上坑子口路段發現願意現身的深山竹雞(深山竹雞尚稱普遍,但極難現身),足夠美麗的邊坡背景成為一絕,可惜這裡的深山竹雞只有在夏、秋之際較易出現,並非全年可見,2025年八月又再度傳來現身的消息,希望能愈來愈穩定。

坪林的溪流也有鷺科鳥繁殖(坪林橋),河烏育雛、黃魚鴞等,個人尚未涉及,暫不介紹。

欲查詢鳥點坐標資訊者,請參考本網誌最早的文章:鳥點紀錄工具.QGIS 簡介,後段有個人整理的鳥點資訊(KML,請配合谷歌地球 google earth pro 匯入觀看)。





藍腹鷴





深山竹雞





鵂鶹





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鳥點介紹.大園



大園區內的桃園國際機場是國人進、出國的門戶,這裡也是候鳥很重要的遷徒門戶,海岸沙灘與近海水田提供多樣化的水鳥棲息與覓食環境,海岸防風林則是鵐科、鴝鳥度冬庇護所,甚至也經常出現令人驚喜的迷鳥。交通便利,有國道2號高速公路及台61線快速道路可通達。水鳥怕人,通常以車拍為主(或是躲進水溝耐心等候也行),由於田區並不是很遼闊,拍攝距離相對於南部的大田區也會較近,埤塘環境有冠鷿鷉出現。

夏季有小燕鷗、東方環頸鴴、小環頸鴴、彩鷸 、黑翅鳶在大園繁殖育雛(燕鴴只是過境),亦是有可拍攝的題材,不過本區還是以候鳥季較為精彩。這兩年開始機場第三跑道工程,讓不少候鳥偏好的棲地受到限縮,未來是否能維持往常的水準尚待觀察。

田區以車拍為主,路窄但仍可勉強會車,請遵重當地人的交通,勿佔用過大的路幅。一般而言我會沿著李厝、廣興堂、沙崙等區域的田間小路,遇鳥即停下拍攝。再配點漲退潮時間到許厝港河岸、沙灘靜坐,在潮水線等待水鳥覓食走近拍攝(可依水鳥活動區域移動至適當位置繼續等待)。夏季小燕鷗繁殖期,桃園市政府與鳥會在竹圍漁港設置了小燕鷗繁殖區,有降低干擾的黑網圍住,請安靜地在黑網後方拍攝,勿過度走動、喧嘩,以免發生棄巢的憾事。(2024、2025的繁殖狀況不佳)

欲查詢鳥點坐標資訊者,請參考本網誌最早的文章:鳥點紀錄工具.QGIS 簡介,後段有個人整理的鳥點資訊(KML,請配合谷歌地球 google earth pro 匯入觀看)。




李厝、廣興堂大致算在同一區,環境條件也類似,鳥種也大致相同,有很大的可能是在區域間移動,不過李厝的水域田區較多(蓮田、長期滯水田)較多,一些偏好水域的鳥種出現的機會會多一些(如黑尾鷸、紅腹濱鷸),而廣興堂附近,喜歡旱田的鳥種會屬一些(例如金斑鴴、小辮鴴等)。許厝港則有灘地與防風林兩種環境,灘地上的三趾鷸、紅胸濱鷸、黑腹濱鷸、反嘴鷸、黃足鷸、東方環頸鴴、鐵嘴鴴、蒙古鴴、灰斑鴴、唐白鷺等也是每年都能見到的鳥種,夏季小燕鷗會在沙灘上取集、配對,常有香豔鏡頭可拍。防風林內固定會有黑臉鵐、黃喉鵐、黃尾鴝、藍尾鴝、野鴝等在此過境或度冬,髮冠卷尾、烏灰鶇、灰背鶇、銅藍鶲等亦有出現紀錄。沙崙地區則以旱田為主,常有特別鳥種出現,例如紅頭伯勞、小杓鷸、東方紅胸鴴、紅隼等,可惜這個區域也是受機場第三航道影響最大的區域。



竹圍漁港是觀光地區,夏季小燕鷗育雛曾是這裡最重要的活動,可惜這兩年來此築巢的狀況極差(2024年無,2025年2巢,但不在黑網內,故不開放拍攝),一旁彩虹橋下的南崁溪口也有水鳥,曾經出現美洲黃足鷸,夏季在此處可以拍攝彈塗魚跳躍追逐的畫面,也是一絕。



黑尾鷸.夏羽@李厝.春過境



紅領辦足鷸.蝕羽(殘存夏羽)@李厝.秋過境



紅腹濱鷸(漂鷸).夏羽@李厝.春過境



彩鷸.雄與幼雛@廣興堂.夏季



小辮鴴(鳳頭麥雞)@廣興堂.秋過境



小燕鷗@許厝港.春夏之際



三趾鷸.夏羽@許厝港.秋過境



斑尾鷸.夏羽@許厝港.春過境



蒙古鴴.夏羽@許厝港.春選境



紅頸濱鷸(穉鷸).夏羽@許厝港.春過境



中杓鷸@許厝港.秋過境



唐白鷺@許厝港.春過境



烏灰鶇@許厝港防風林內.度冬



黃喉鵐@厝港防風林.度冬或過境



小燕鷗@竹圍漁港.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