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6日 星期一

鳥點介紹.彰化福漢、寶濕地



彰化海岸擁有台灣最大的潮間帶,每年候鳥集結過境或是在此度冬的數量相當龐大,北彰化集中在福興鄉福、漢寶地區,南彰化則以芳苑、大城為主(容後再介紹)。除了漲產養殖外,這裡的養牛業也相當盛,台灣約有1/3之鮮乳是在此產出。

濱海濕地生態主要的棲地型態就是水稻田、旱作田與潮間帶,福、漢寶地區則多了養殖池與牛糞堆肥場。這裡的小路縱橫田間與養殖池,有些還是無尾路,熟悉路徑及必要的GPS導航比較能掌握巡視的範圍,不過依小區域的隨意繞繞也常有驚喜。蓄水的水田較受水鳥的青睞,要重點注意,養殖池則以休閒中的為主,牛糞堆肥場提供大量食物,如果剛好有車子能邁入的通道,倒是可以進入尋寶。另外福寶、漢寶海堤間各有出海口延伸至潮間帶的水泥通道(漢寶2個、福寶1個),在退潮時是可以開車進入的,運氣好就有被水鳥包圍的機會。

近年因濱海快速道路的開通與當地酪農業的興盛加上原本提供重要息地的福寶生態教育園區因政府停止補助而遭廢棄(可惜,這裡是高蹺鴴喜愛的繁殖地也是候鳥漲潮時的打尖休息區),部分水田環境改為養牛場或建物或荒廢,候鳥的息條件愈趨嚴竣,可巡視的區域相較以往少很很多,近年我到訪的次數也很有限,僅提供不是充足的資訊,有機會再隨最新狀況更新。



一、福寶必巡區域為牛糞場(多個任選方便進入的)及出海口通道,在二港村還有一些水田可以找彩鷸。在快速道路兩旁的田區是小辮鴴偏愛的棲地,在十一月至次年的二月間是值得尋找的標的。在原福寶生態教育區四周的漁池常有雁鴨、高蹺鴴、反嘴鴴棲息,以往大量中杓鷸會在福寶教育園區休息(漲潮時),但園區廢棄後就不知牠們換到何處聚集了。

二、漢寶地區在2個出海口間的養殖池,有3、4個堤是漲潮時水鳥偏愛的休息區,常可見大量的翻石鷸、大濱鷸、彎嘴濱鷸、東方環頸鴴、鐵嘴鴴、灰斑鴴等水鳥聚集,但退潮時,牠們又會回到潮間帶覓食。這裡幾乎全部是養殖漁池,有休閒中的池子不可錯過,通常會聚集不少水鳥。


漢寶魚池堤岸的漲潮水鳥休息區水鳥聚集情形。

福寶牛糞堆肥場

高蹺鴴幼鳥(在原福寶生態教育園區.現已廢棄)

在福寶空地上育雛的小燕鷗(配對中的餵食)

在福寶空地上育雛的小燕鷗


赤足鷸夏羽@福寶



翻石鷸冬羽與夏羽@福寶牛糞場





燕鴴夏羽@福寶牛糞場


小雲雀@福寶牛糞場


水鳥聚集@福寶出海口


黑腹濱鷸冬羽@福寶出海口


彎嘴濱鷸蝕羽(夏羽轉冬羽)@漢寶魚塭


黑腹燕鷗@福寶


小辮鴴@福寶


2025年10月4日 星期六

大彎嘴畫眉.Black Necklaced Scimitar Babbler



大彎嘴畫眉(學名:Pomatorhinus montanus ),又稱棕頸鉤嘴鶥,是台灣中低海拔山區常聽到鳴聲的鳥類,不過由於生性害羞,極難見到牠的身影,屬於畫眉科(Timaliidae),中型鳥,體長約 22–25 ㎝,嘴喙黑色,長而向下彎曲,呈鉤狀→這也是鉤嘴鶥這一屬的特徵。頭頂至後頸棕色,臉為棕灰色,額頭栗紅色,喉部及胸腹為白色有黑色條狀斑紋有如項鍊(英名的necklace);上體(背、翅、尾)呈棕褐色,下體白色略帶灰。

常見於台灣中低海拔闊葉林、竹林及林緣灌叢,通常活動於林下或林緣叢林中,常與同種或混群(例如與山紅頭、小彎嘴等)結隊活動。鳴聲多且響亮,最常聽見的如「沃喔~沃喔~」,外形較接近小彎嘴鶥,但體型較大且無白眉,額前栗之紅色斑塊則是小彎嘴所無,大彎的嘴喙均為黑色,小彎嘴則上喙黑、下喙象牙白。

近年已提昇為台灣特有種。


















2025年9月27日 星期六

QGIS地理配準-以馬太鞍堰塞湖為例



2025年9月樺加沙颱風來襲,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堤後潰壩,造成下游光復鄉重大災情,為了能較清楚掌握事件的始末,還有判斷相關紛紛擾擾的爭議,自己就整理一下背景圖資。

政府資訊開放已有一年時間了,個人以前主要以國土測繪中心所集結的各單位圖資為主要參考,但各單位提供的圖資常有未及時更新的狀況,後來也參考google、ESRI、Bing等衛星照片(請參考:鳥點紀錄工具.QGIS 簡介),最近得知設於中央大學的巨量空間資訊系統(BigGIS)集結了國內機關公務上的衛星圖資(不同衛星來源),得以取得較接近時點的圖資訊來應用之。

先至BigGIS系統截取衛星影像,這個網站提供直接匯出KML的功能,不過我的電腦上出現比例不正確的結果,無法使用(依網站說明調整畫面比例100%後仍無法解決),只能以地理配準的方式來進行,因為相關的影像皆已正射,處理起來十分簡單。地理配準器的作法,請參閱:QGIS.地理配準器(Georeferencer)


國土測繪中心2022年正射影像(照片不確定是何時拍攝),可以見到未擴大前的堰塞湖還很小),執行 Geference 功能。


配準作業中,標定參考點


配準結果,再依影像描繪堰塞湖的坵塊(Polygon),除了定位外還能計算面積等後續應用。


再來看災區受災前、後的影像(林保署2025/09/25拍攝),※註:比對照片才發現台鐵是以地下方式過溪,所以未受影響中斷。

雲雀鷸(長趾濱鷸).Long-toed Stint



長趾濱鷸(學名: Calidris subminuta ),英文名為 Long-toed Stint,小型鷸科鳥,因其腳趾特別長而得名,繁殖期時(夏季),頭頂和背部呈紅褐色或棕色,背部的羽毛中心顏色較深,邊緣有淡色或紅褐色的鑲邊,形成細緻的斑紋。胸部有淡棕色斑點,腹部為白色;冬季時羽色較為樸素,上體呈灰褐色,下體多為白色,腳為黃色或黃綠色(紅頸濱鷸的腳為黑色)。長趾濱鷸偏好內陸濕地、沼澤、湖泊邊緣、水田、稻田或含水的泥濘地帶,較少出現在海岸潮間帶的沙灘上(沙灘上的小型鷸大多為紅頸濱鷸)。以昆蟲、小型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和種子為食。

冬羽的羽色上與尖尾鷸較相似,不過兩者體型差異明顯,較易區別;與紅頸濱鷸體型相近,且冬羽均十分樸素,主要區劍在於腳的顏色不同,長趾濱鷸為黃綠色,紅頸濱鷸為黑色,但要注意是否被腳上的泥濘所掩蓋,避免誤判。